转融券业务暂停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朱彩云
转融券业务正式暂停。7月10日,证监会宣布,依法批准中证金融公司暂停转融券业务的申请,自7月11日起实施。这是继今年3月“禁止限售股转融通出借、限售股股东融券卖出”后又一次监管升级。
证监会宣布上述消息当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先后发布通知,调整融券交易保证金比例,融券保证金比例由不得低于80%上调至100%,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融券的保证金比例由不得低于100%上调至120%,通知自2024年7月22日起实施。
中证金融数据显示,暂停首日的7月11日,市场转融券余量为24.21亿股,较7月10日转融券余量下降1548万股,共有340只个股进行了转融券偿还操作。暂停后的两个交易日,市场信心和情绪有所改善。7月11日,上证指数上涨1.06%。7月12日,上证指数上涨0.03%。
业内人士表示,暂停转融券业务、提升融券保证金比例是顺应市场呼声,通过暂停转融券做空业务可以提振市场信心,短期市场有望反弹。
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之一,融资融券对平抑非理性波动,促进多空平衡与价格发现,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具有积极作用。从国内证券市场发展和集中监管实际需要出发,我国从2013年前后建立了转融通制度。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转融通制度一方面为融资融券业务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证券来源,另一方面也为监管部门掌握业务开展情况,加强日常监管,及时采取逆周期调节措施提供了手段。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策略官陈果分析,本质上融券、转融券业务对市场影响是中性的,然而由于“券源公平性”和“限售股出借”问题受到投资者长期诟病。这一是源于融券券源稀缺,公众投资者难以获取券源,二是战略投资者出借限售股,是否存在类似“自卖自买”、联合做空等利益输送的漏洞,引发投资者关切。
从监管层看,自去年8月以来,一系列针对转融券和融券业务的监管措施及时跟上。今年以来,强监管措施继续落地生效:先是暂停新增转融券规模,以现转融券余额为上限,依法暂停新增证券公司转融券规模,存量逐步了结。其次,要求证券公司加强对客户交易行为的管理,严禁向利用融券实施日内回转交易(变相T 0交易)的投资者提供融券。今年3月18日,转融券业务正式由“T 0”变为“T 1”,即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由实时可用调整为次日可用。
有私募证券公司量化策略研究员介绍,这意味着量化机构只能提前一天融入券,第二天再卖出。这将影响多空策略的超额收益,导致投资人大量赎回。
实际上,今年以来,转融券规模已大幅缩减。自2月6日暂停新增转融券规模后,转融券余额连破四个整数关口。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1日收盘,A股全市场转融券余额下滑至304.21亿元,较年初下降747.38亿元,降幅为71%,转融券余量约24.21亿股。申万宏源研究所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师朱岚预计,未来两个月,转融券交易额将迅速衰减。
她分析说,从数据上看,融券市场对权益市场的理论影响能力已然大幅下降。2024年7月9日,融券和转融券余额分别为318.38亿元、296.04亿元,与2023年10月13日相比,分别下降63.66%、75.32%;同期融券和转融券余量分别下降36.47%、67.89%。朱岚尤其提到,监管层循序渐进地推进逆周期调节政策,包括限制券源、提高融券保证金比例、调低融券效率、降低转融券规模等,转融券业务暂停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一方面坚定地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市场公平,另一方面也给业务部门和机构投资者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市场政策的变化。
对于转融券业务后续发展,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暂停转融券业务只是阶段性调整,后续伴随市场稳定性提升、相关交易制度完善等,转融券业务大概率将再度放开。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看来,加紧完善转融券制度,将减小散户投资者在转融券业务中的劣势。待相关制度更为成熟、市场稳定性提升以后,再进一步改革转融券制度,将对资本市场发展更为有利。
这也与监管层日前释放的信号相一致。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7月10日透露,目前正从5个方面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正在完善中的制度包括:尽快出台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细化完善具体安排,指导证券交易所评估完善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指导证券交易所尽快公布和实施程序化异常交易监控标准,明确高频量化交易差异化收费安排等。
该负责人表示,证监会将深入落实新“国九条”部署要求,加快推出更多务实举措,进一步强化对程序化交易监管的适应性和针对性,降低程序化交易的消极影响,切实维护市场交易公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